新闻中心 /News
【健康仙桃】明天冬至啦!进来教你如何养生噢!
【健康仙桃】明天冬至啦!进来教你如何养生噢!12月22日,也就是本周五,是今年的冬至日。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阳光直射南半球的最南点,北半球的冬天也因此开始。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冬至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冬至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养生方法。
彭玲媚,仙桃市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头痛、眩晕、心悸、胸痹、身心疾病、亚健康调理等。
在冬季时节,天地间阴寒隆盛,的阳气潜藏,易感受寒邪生病,而在冬至三九天时,正是寒邪最盛的时期,同时潜藏的阳气也开始生发,“冬至一阳生”,把握这个时间窗口,运用“三九贴”、“三九灸”、“三九膏方进补”、“三九药膳进补”等手段,为添一把火,扶正温阳,祛寒通络,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具体说来,养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冬至之后,白天逐渐变长,人们的作息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冬至是一个适合锻炼的季节。锻炼能增强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利于灵敏、准确的调节体温,增强自身的抗寒能力。建议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轻松的运动,如慢跑、骑车、气功等。同时,也可以选择室内运动,例如瑜伽、太极拳等。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坚持适量的运动对于身体的健康和养生都有益处。
在冬至,人们应该多摄取具有温热特性的食物,例如姜、葱、大蒜、辣椒等,以助于提升身体的阳气。同时,针对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应注意多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食油腻、凉性的食物。此外,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也是必要的。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对于大众来说,食补更易于在生活中实施。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
核桃:能补肾固精、温肺定喘,又能益气养血、润燥润肠。捣碎后与粳米同煮,有补肾、益肺、润肠的功效。
红枣: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养血安神。与薏苡仁、山药、糯米同煮成红枣糯米粥,有健脾胃、益气血的功效。
海参:补肝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参胆固醇含量低,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
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长期服用银耳,可起到滋养润燥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堪称平价燕窝。银耳还可以益气清肠,有通便作用。
中医认为,冬至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灸法、、拔罐等可以促进阳气的流通和提升身体免疫力。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等。这些穴位时,要用力适中、均匀有节奏地按揉,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和气血的流动。
三九贴是选用合适的中药处方及配比,调制成膏剂,贴敷于穴位,经过皮肤、穴位吸收药效,达到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节脏腑、温阳扶正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督脉贯穿背部,总督一身之阳经,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被称为阳脉之海。督脉灸是运用艾绒、生姜的温热与药性,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发挥祛除寒湿、温通经脉、扶正温阳等作用。火龙灸是通过经络加温给药的方式以打通任督二脉,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脐灸主要作用于腹部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脉,可发挥温阳散寒,扶正健脾,温阳暖宫的功效。
祖国医学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其生命规律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而人必须要主动适应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导致万物生命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处在宇宙中的我们也应当顺从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在春夏两季蓄养阳气,在秋冬两季蓄养阴气。
按照传统文化对一年四季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特点,冬令进补更容易被所吸收,从而化生精气藏于体内,可以为来年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中医强调,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体不足,需要通过补益的方法调治,但如果患有实性的病症,则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时候如果不加区别,一味蛮补,就容易违反“虚虚实实”(如果该补疾病反用攻邪之法,会使机体更虚;如果实性病症反用补益之法,则会让病症更重)之戒。
所以,中医虽有冬令进补的说法,却不是人人皆需要进补。一般而言,从体制辨识来看,适应于阳虚体质人群、气虚体质人群、痰湿体质人群等。
2.儿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厌食、泄泻、体质虚弱等。
具体来说,中医虚证与西医免疫力低下有很大相似之处,可表现为易感冒、容易出汗、恶风怕冷、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长、心悸气短、动则汗出、心烦少寐、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稀或不畅、夜尿频多、潮热盗汗、腰酸膝软、耳鸣耳聋等。反之,如果一个人精神充沛、体质健壮、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则往往不需要进补。
一提到冬令进补,不少人可能会想到近些年日益火热的膏方。其实,膏方属中医的一种内服膏剂,是中药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因其以滋补为主要目的,也有人称其为膏滋药。
膏方因其口味较好、服用方便,又迎合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近年来广受大众欢迎。其实,对于添加了阿胶等各种胶类而做成的荤膏(目前流行的膏方),并非人人适合。
膏方既然以补为主,那主要适合以体虚为主或者伴有体虚的群体。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膏方自然也不例外。对于身体没有明显不适的人群拟增进健康,还是建议采取非药物疗法。
在中医看来,调补身体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活起居、情志调养、饮食调理、合理运动等。《黄帝内经》提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天博TB综合体育,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天冷了,大家要懂得保养身体的阳气,生活上宜早睡晚起,情绪上宜收敛不发、戒波动太过,饮食上避寒就温,运动上避免汗出太过,以实现“冬藏”为目标,从各方面调养起来。
如果服用膏方进补,一般以冬至日起五十四天左右为最佳时间,即冬至日后“头九”至“六九”之间。如果是一般性调补身体,可从深秋开始,不必严格拘泥时间。除了膏方外,冬令进补还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也更适合各种不同的人群。
补气——用于气短乏力为主要表现者,主要单味药:生晒参平补、西洋参凉补、红参温补、野山参大补,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黄芪、党参、太子参等代替。
补血——用于乏力伴面黄肌瘦、唇甲苍白者,主要单味药:阿胶,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当归、大枣、桂圆等代替。
养阴——用于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心烦、易怒等为主要表现者,主要单味药:枫斗,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石斛、麦冬、玉竹等代替。
温阳——用于腰酸怕冷、手足冰凉等为主要表现者,主要单味药:鹿茸、海马、海龙,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核桃、肉苁蓉、锁阳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