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天博TB综合体育从两张皮到一条链省特教学校赛教研共同体的探索之路
天博TB综合体育从两张皮到一条链省特教学校赛教研共同体的探索之路教学团队单打独斗,缺乏指引,成绩难以突破;参赛内容脱离实际,赛教离散,作品华而不实;赛后成果延展不足,知行脱节,能力提升乏力......近年来,赛课与教学渐行渐远、赛教两张皮的现象凸出。
“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而是通过比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育人能力。”自2018年以来,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25支参赛团队共获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8项。该校副校长庞春梗介绍道,“这些年我们一直跟参赛教师和团队强调要真实,以真项目、真学生、真教学打造参赛作品,要真正做到赛教有机融合。”
从客户进店到量体设计,再到制版制作最终交付,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服装与文旅学部服装专业教师刘桂芬在安徽省徽帮裁缝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亲身实践后发现,无夹里旗袍更具有市场前景。“一方面,这种类型的旗袍是古法旗袍,在传承非遗文化方面更有价值;另一方面,无夹里旗袍宽松舒适,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此外,刘桂芬还搜集了网购平台关于无夹里旗袍的搜索量、浏览量、成交量及评价,最终确定将《无夹里旗袍的缝制工艺》作为教学能力比赛的参赛项目,并和企业方一起架构该教学项目。该项目在2023年获教学能力比赛专业课程组全国一等奖。
和《无夹里旗袍的缝制工艺》一样,该校要求教师与企业技师根据日常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岗位要求,共同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
“教材上教的都是知识点,但实际工作中都是做项目,它要求工作人员将所学的知识点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项目的多重性体现在它们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知识,还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多方面的技能。这不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教的学科,还要有个全局的观念”。此外,该校教务处负责人杜黎丽还指出,教材的更新是有滞后性的,对接企业的真实项目,不仅能够缩小教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架好桥梁。
“刘老师带的学生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而且我还发现了几位好苗子,毕业后让我们的老师傅带三年,技术方面就会很成熟了。”省非遗传承人、安徽省徽帮裁缝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总裁王俊说。
在给有听力障碍的学生上课时,教师说话,学生听不见;教师打手语进行交流,但没办法操作和板书。后来,学生用手机软件将语音转化成文字,但问题又来了,教师的操作在讲台,但文字在学生的手机上,学生的注意力要来回切换,又造成了注意力分散的难题。
“后来我们就用教师的手机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然后投屏到黑板上,并且在座位设置上要保证让听障学生有最佳视角看到这块屏幕。”杜黎丽介绍道,“因为各类特殊学生比较多,教学中要克服的痛点比比皆是,比如要照顾到视力障碍学生,多运用触摸和语音方式教学;面对特殊群体的学生,要调整课程内容和难度。总之,我们都是要做到一生一案的,这些都包含在我们的参赛项目中。”
据了解,该校首创了“特教+职教、思政+技能、理论+实践、项目+资源”教材开发模式,“课件、手语、字幕”融合的内容“目标化、项目化、实践化”和形式“碎片化、可视化、泛在化”的“三融六化”听障学生无障碍资源开发模型。先后建成了78门在线例二维码导学案及作业、习题等多样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创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讯飞听见”实时将语音转换成文字同步投屏,呈现在屏幕上,使听障学生“听见声音”;运用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具象元素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天博TB综合体育、直观化,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思维导图、工作手册、任务导学案等载体呈现教学内容和操作流程,帮助听障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使听障学生“看见思维”。
2018年以来,该校1000余名残疾学生就业率95%,学校荣获“全国残疾人就业工作突出贡献单位”。35名学生在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全省一等奖;在历年文明风采活动中获省一等奖以上17项;7名学生在全国全省创业大赛中获奖(省特等奖项);16名学生自主创办公司;学生胡振田当选中华全国代表。
提升线人次获全国“特教园丁奖”、特级教师、江淮职教名师、江淮技能大师、省教坛新星、省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金牌职工等荣誉,两支教学团队获省工人先锋号,学校获2023年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教学比赛获省一等奖以上50余人次......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比赛成果转化,通过总结比赛成功经验和案例,展示比赛成果;引导、推动参赛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积极探索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育人方式,形成教研成果,赛研一体有效解决赛后延展不足、教师止步比赛的情况,使教师在教学与教研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逐步成长为卓越型教师。
“赛的法子根据教的法子,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赛——教——学融合,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能够促进多方参与、共同进步的教育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教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家长、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庞春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