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官方网站2025科技科普传播思享会 听医学大咖、科普“大V”讲科普作品诞生记

2025-03-31 07:59:1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天博官方网站2025科技科普传播思享会 听医学大咖、科普“大V”讲科普作品诞生记健康科普不仅能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促使公众主动采取健康行为,还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临床医生是健康科普工作的主力军。

  当前,除传统图文类科普外,临床医生还有哪些科普“新玩法”?科技企业在健康科普和健康服务领域又有哪些新探索?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上,与会专家聚焦新技术、新形式,分享了健康科普创新实践和经验。

  做好健康科普工作不仅是“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明确要求,更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加速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路径。

  临床医生作为健康知识的权威提供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语言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长期以来,中日友好医院依托“三结合”策略,致力于向患者和公众提供专业、权威且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健康科普信息,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结合”策略主要包括:将健康科普宣传与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结合,不做“自嗨式”“自娱自乐式”科普;将健康科普宣传与医院学科发展相结合,以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赋能学科品牌建设;将健康科普宣传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健康科普宣传助力青年医生扩大自身的医疗服务半径,提前成为健康科普领域专家。

  在皮肤健康科普领域,中日友好医院于2021年携手健康报社等权威媒体机构,启动了首个“健康皮肤三年行动”。目前,以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为学术支撑的第二个三年行动(2024—2026年)已正式拉开帷幕。

  依托新三年行动,医院将面向普通民众、患者及基层医生,全面展开皮肤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医疗资源下沉、继续教育及品牌建设四大板块工作。其中,科学知识普及被确立为首要工作。为此,我们推出“科普能力提升行动”,旨在让全国3万名皮肤科医生成为皮肤健康科普传播者。依托该行动,我们将举办皮肤健康科普作品大赛等系列活动,激发皮肤科医生的科普创作热情。

  365问系列科普图书的编写与推广是另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该系列图书旨在遏制网络虚假科普信息传播,切实满足皮肤病患者的健康需求。

  《银屑病365问》是系列首作。该书的发布活动吸引了约12万人线上观看。推出后,该书获得了广泛好评和多个奖项。2025年,《特应性皮炎365问》与《365问》两本书也将相继面世。

  总之,健康科普是临床医生肩负的光荣使命。它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伟大事业。我们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科普形式与方法,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力量。同时,我们诚挚邀请更多医生加入健康科普队伍,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努力奋斗。

  在创新领航、数智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动激发智慧医疗创新活力,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装上新引擎。

  为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广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的号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产业、医学教育等方面深入探索“AI+”模式,通过多院区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数据、业务、系统、运营的全面统一(涵盖5个院区及区域医疗中心),为医院的精准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全面打造新时代健康传播主阵地,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基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23年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科普传播工作。目前,医院拥有16名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和21名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此外,医院还积极建设新闻传播演播室等设施,助力健康科普传播。

  在创新科普方面,医院除了举办传统的健康科普比赛,还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使用AI技术制作长图、短视频等新颖内容。同时,医院首次提出“叙事科普”概念,由医生、亲自出演,以叙事方式进行科普,取得了良好成效。医院还结合节气等传统文化推出系列海报,并开设北大科普讲堂,方便老百姓获取健康知识。

  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除了改善服务流程和扩大宣传外,还得益于专家个人的宣传。医院多名临床专家在抖音等平台上发布的科普内容广受欢迎,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发布的男性生殖健康相关科普内容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阅读量达3.6亿次,讨论量达2.7万次。

  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有107人在抖音平台进行科普传播,发布的科普内容播放量达6.5亿次。2024年,这两个数据增至155人和近10亿次。此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员开设的小荷健康账号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医院在科普传播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当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智慧创新互联网+AI赋能下,正不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书写健康科普文化的新篇章。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科普知识。

  回望历史长河,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家竺可桢等便将普及科学知识写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普及局,以彰显科普与科研并重的理念。不久后,由竺可桢、李四光等编写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惠及数代国人。

  1991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专业论文被《纽约时报》进行了科普式报道,随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文章的被引频次激增72%。这个案例足以体现媒体在科普和科技成果传播中的巨大作用。

  事实上,科普行为无处不在,它渗透在医疗实践的每一个角落里。从门诊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耐心沟通,到手术间隙对家属的细致讲解,再到课题申报时的精炼阐述,这些都是科普的过程。

  近两年,中国抗癌协会致力于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落地生根。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以其深厚的科普功底,引领我们创作出既让专业人士感兴趣,又让老百姓听得懂的科普内容。癌前病变指南讲座的点击量高达5261万人次。协会还举办科普训练营,培养年轻医生的科普能力,并出版科普图书,让科普之花遍地开放。

  科普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协会每年发布中国抗癌协会核心知识点,构建整合科普知识体系。樊代明院士提出“防、筛、诊、治、康、评、扶天博官方体育、控、护、生”10点抗癌理念,每一点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普内容。

  我的科普图书《胃,你好吗?》是一次成功的科普尝试。它以小切口做大文章,深入浅出,广受欢迎。该书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海外。

  2016年,国家提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当今的科普内容,很多都是科学家持续探索得到的科研成果的延伸传播。例如,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的关联性、饮食习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等,均是过去的科学成果,当前的科普素材。

  科技发展为科普提供素材,科普同样能够反哺科学研究。例如,我带领团队发明了剪裁式胃切除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胃的容积和消化功能。这一创新正是科普灵感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